燈籠的骨架決定了燈籠的形狀,是燈籠造型的基礎。傳統(tǒng)的燈籠一般都是用柔軟細長的竹枝或是削成條的竹皮制作骨架的?,F(xiàn)在有些燈籠制造者也會選擇硬紙板(將其裁剪成細條狀)或者竹簽(類似燒烤用的竹簽)這兩種東西做骨架,但是這兩種東西在結(jié)實度和柔韌度上都不太理想,所以傳統(tǒng)的制作燈籠老人都不會選用。由此可見這一過程的重點就是選擇合適的骨架材料,并保證骨架的穩(wěn)定性。
![](http://zs1.img-1.com/pic/192905/p4/20170807134211_6847_zs.jpg)
制作燈籠的燈身
燈籠的燈身就是燈籠的外表,一般情況下,以灑金宣紙制作燈身適宜,白色、紅色的普通宣紙也是不錯的選擇。在制作時,需要將宣紙裁剪,其裁剪的長和寬必須要符合燈籠骨架的長和寬。裁剪完成后,就可以根據(jù)喜好來設計圖案了。傳統(tǒng)的燈籠的圖案一般以、繪畫、剪紙為主。除了繪制圖案來增加燈籠的雅致外,燈籠制作者常常還會在燈籠上下邊角處采用細長仿綾紙來鑲邊,這樣看上去會更加典雅美觀。
制作燈籠的光源
傳統(tǒng)燈籠是在燈籠內(nèi)部放入一根不同的蠟燭即可,這類燈籠一般都是放置在室內(nèi)?,F(xiàn)在大多數(shù)燈籠都是放置在室外或者街道上,所以大多是都是使用電來提供光源,一般情況下,可以使用普通燈泡和電池制作光源,也可連接電線使用,LED燈等制作光源。具體選擇何種光源,則是根據(jù)實際需要來確定的。
燈籠的意義
燈籠與中國人生活息息相連,廟宇中、客廳里,處處都有燈籠。仔細推算,中國有燈是秦漢以后的事,有紙燈籠又可能是在東漢紙發(fā)明之后。中國的燈籠,不僅是用以照明,它往往也是一種象徵,吳敦厚說,他以前做新娘燈(即宮燈)就代表婚禮喜慶;竹篾燈則告示這是葬禮場合;傘燈(字姓燈),因「燈」與「丁」語音相同,意味著人丁興旺。所以,過去每家燈籠都有字姓燈,懸掛在屋檐下和客廳中。今天迎神賽會上,神明的陣頭前仍有兩盞大燈籠,就是這種習俗的延續(xù)。
![](http://zs1.img-1.com/pic/192905/p4/20170807134202_7872_zs.jpg)
除了照明以外,燈籠還有其他意義。每年正月私塾(古代的學校)開學時,家長會為子女準備一盞燈籠,由老師點亮,象徵學生的前途一片光明,稱為「開燈」。后來就由此演變成元宵節(jié)提燈籠的習俗。由於字音和「添丁」相近,所以燈籠也用來祈求子嗣。到了日據(jù)時代,愛國志士們在燈籠上繪制民間故事,教導子孫認識自己的文化,所以又具有薪火相傳的意義。
燈籠在現(xiàn)代的運用
1、大紅燈籠與鳥巢,現(xiàn)代與古典的結(jié)合
2、挪威的燈籠宮殿
3、古典的燈籠與LED燈的結(jié)合
4、將燈泡做成燈籠的外形
5、燈籠褲和蓬蓬裙
春節(jié)掛燈籠的由來
相傳,中國古時候有一種叫'年'的怪獸,頭長觸角,兇猛異常。'年'長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傷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這天,村村寨寨的人們扶老攜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獸的傷害。 這年除夕,桃花村的人們正扶老攜幼上山避難,從村外來了個乞討的老人,只見他手拄拐棍,臂搭袋囊,銀須飄逸,目若朗星。鄉(xiāng)親們有的封窗鎖門,有的收拾行裝,有的牽牛趕羊,到處人喊馬嘶,一片匆忙恐慌景象。這時,誰還有心關照這位乞討的老人。
![](http://zs1.img-1.com/pic/192905/p4/20170807134204_1313_zs.jpg)
只有村東頭一位老婆婆給了老人些食物,并勸他快上山躲避'年'獸,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讓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獸攆走。 老婆婆驚目細看,見他鶴發(fā)童顏、精神矍鑠,氣宇不凡??伤匀焕^續(xù)勸說,乞討老人笑而不語。婆婆無奈,只好撇下家,上山避難去了。 半夜時分,'年'獸闖進村。它發(fā)現(xiàn)村里氣氛與往年不同:村東頭老婆婆家,門貼大紅紙,屋內(nèi)燈火通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