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的焊接技術還有1887年,美國的湯普森發(fā)明電阻焊,并用于薄板的點焊和縫焊;縫焊是壓焊中最早的半機械化焊接方法,隨著縫焊過程的進行,工件被兩滾輪推送前進;二十世紀世紀20年代開始使用閃光對焊方法焊接棒材和鏈條。至此電阻焊進入實用階段。1956年,美國的瓊斯發(fā)明超聲波焊;蘇聯(lián)的丘季科夫發(fā)明摩擦焊;1959年,美國斯坦福研究所研究成功爆炸焊;50年代末蘇聯(lián)又制成真空擴散焊設備。



1951年蘇聯(lián)的巴頓電焊研究所創(chuàng)造電渣焊,成為大厚度工件的高效焊接法。1953年,蘇聯(lián)的柳巴夫斯基等人發(fā)明二氧化碳氣體保護焊,促進了氣體保護電弧焊的應用和發(fā)展,如出現了混合氣體保護焊、藥芯焊絲氣渣聯(lián)合保護焊和自保護電弧焊等。1957年美國的蓋奇發(fā)明等離子弧焊;40年代德國和法國發(fā)明的電子束焊,也在50年代得到實用和進一步發(fā)展;60年代又出現激光焊等離子、電子束和激光焊接方法的出現,標志著高能量密度熔焊的新發(fā)展,大大改善了材料的焊接性,使許多難以用其他方法焊接的材料和結構得以焊接。



焊接是一種將材料永久連接,并成為具有給定功能結構的制造技術。幾乎所有的產品,從幾十萬噸巨輪到不足1克的微電子元件,在生產制造中都不同程度地應用焊接技術。焊接已經滲透到制造業(yè)的各個領域,直接影響到產品的質量、可靠性和壽命以及生產的成本、效率和市場反應速度。
二氧化碳保護焊機空間臂,是將散亂、堆置于地面的送絲機、電纜、氣管等部件安裝在旋臂上,行走于空中,而且施焊時,可在用戶需求的焊接范圍內(立體空間)隨意平穩(wěn)的擺動。

綜合提高焊接效率 30%左右,焊工在改變焊接位置時,只要將旋臂左右、上下移動,便能將送絲機送到所需焊接位置,從而提高勞動效率,降低工人勞動強度,焊接完成后,輕輕一推將旋臂靠墻位置,,現場整理完成,快速便捷。
生產現場變得整齊、美觀,為實現生產現場的6S 管理提供保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