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計報告是指注冊會計師根據中國注冊會計師審計準則的規(guī)定,在實施審計工作的基礎上對被審計單位財務報表發(fā)表審計意見的書面文件。商務印書館《英漢證券投資詞典》解釋:審計報告 英語為:accountant's opinion;auditor's certificate;auditor's opinion;auditor's report;opinion。由獨立會計師或審計師對公司審計之后簽發(fā)的正式報告。用于向公司董事會、全體股東及社會公眾報告公司的財務運行情況。審計報告根據普遍接受的會計標準和審計程序出具,可對公司的財務狀況作出積極和消極的結論。
虧損分政策性虧損和經營性虧損。[1] 就政策性虧損來說,虧損審計的重點是:①企業(yè)政策性虧損計劃制定是否合理、正確,并經過有關部門批準。②審查政策性虧損計劃的執(zhí)行情況,實際虧損額是否真實,超計劃虧損的原因是否合理。③有無以政策性虧損掩蓋經營性虧損的情況。④政策性虧損由國家彌補的手續(xù)、憑證是否完備,計算是否正確,有無虛假現象。就經營性虧損來說,虧損審計的重點是:①經營性虧損是否真實,計算是否準確,有無虛假現象.原因是否明確,②扭虧方案是否認真執(zhí)行,措施是否落實,是否達到預期的效果。③經營性虧損中有無貪污盜竊、化公為私、揮霍浪費、嚴重官僚主義造成損失浪費等因素。④審查沒有限期達到扭虧要求的主客觀原因,對有關責任人員是否作出必要的適當處理。虧損審計對于查明企業(yè)虧損情況及其原因,促進企業(yè)采取扭虧增盈措施,限期扭轉虧損局面有重要作用。
九、企業(yè)內部審計
內部審計是指,由本部門、本單位內部的獨立機構和人員對本部門、本單位的財政財務收支和其他經濟活動進行的事前和事后的審查和評價。這是為加強管理而進行的一項內部經濟監(jiān)督工作。內部審計機構在部門、單位內部專門執(zhí)行審計監(jiān)督的職能,不承擔其他經營管理工作。它直接隸屬于部門、單位最高管理當局,并在部門、單位內部保持組織上的獨立地位,在行使審計監(jiān)督職責和權限時,內部各級組織不得干預。但是,內部審計機構終屬部門、單位領導,其獨立性不及外部審計;它所提出的審計報告只供部門、單位內部使用,在社會上不起公證作用。
十、代表處經費審計
代表處經費支出審計是指代表處從事應稅業(yè)務或采取按經費支出換算收入辦法納稅的,年終需要向稅務局提供經審計的全 年經費支出情況,以及稅金交納情況。是在對代表處經費支出完整性審核基礎上對代表處全年各項稅收繳納情況所作的專項審計。由事務所審核其經費支出計算是否 正確,各項稅金是否足額,按時交納,并出具審核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