絨繡(英文名為woolen needlepoint tapestry),亦名“絨線繡”。是在特制的網眼麻布上,用彩色羊毛絨線繡出各種畫面和圖案的刺繡。在中國絨繡主要產于
上海和
山東煙臺?,F在為了滿足廣大客戶需求,由臨沭藝家手工藝品有限
公司新開發(fā)的套包,半成品供廣大顧客選購。
在國內,大家所熟知的繡法是十字繡,十字繡與絨繡均為純手工制品,他們的區(qū)別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
首先,十字繡采用的繡布為棉制,繡線為棉線,而絨繡所采用繡布為麻質特制繡布,市場上買不到,繡線為經高溫染色的進口純羊毛線,而且產品也基本上以外貿出口為主;其次,十字繡的成品畫面比較平整,雖然也可以體現出畫面的逼真效果,但缺乏立體感;而絨繡則在保持畫面逼真的效果下,又突出了畫面的立體感,富有油畫效果,更能體現出繡品的神韻;再有絨繡繡法比十字繡快一倍多,絨繡作品好看又好繡,不但文化價值高,而且還是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被保護。其作品適用于各種賓館、酒店、會議室及貴賓接待室以及家庭裝飾的新型裝飾品。
絨繡源于刺繡但高于刺繡。她通過染色、劈線、匯色、色漸變、網點過渡、調色、豐富畫面等工藝來表現。她厚重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到世紀,當時我國農民的服裝和壁毯上,有根據織物經緯線排列,計算針數繡成的圖案。當時她的原料和工藝與當今絨繡已十分相似。再到世紀時,歐洲出現了一種專作刺繡底子的麻布,在底子上用絨線逐針繡滿,便成了絨繡。繡品可用作壁掛、靠墊、椅墊等。但是到了世紀,絨繡在英國等一些歐美國家盛行。世紀初,英國傳教士詹姆斯·馬茂蘭在煙臺開設“仁德洋行”,將歐洲的絨繡藝術又帶回了她的發(fā)源地——中國。當時是在沿海地區(qū),隨后,外國商人在上海也開設一些企業(yè),組織浦東地區(qū)川沙,東昌,高橋一代婦女生產絨繡產品。后來通過中國絨繡藝術家們潛心研究,改進和創(chuàng)新,又把絨繡與國內優(yōu)秀的刺繡傳統相結合。使絨繡形成了一種具有中國特色的工藝美術品。這便形成了獨具中國特色的成熟絨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