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tǒng)公園中雕塑一向充當園林小景填充物的角色,缺乏主動優(yōu)先性。隨著雕塑藝術學術化、人文化內涵的不斷加深,以及人們對雕塑的重新認識,使得雕塑在社會中的地位與影響愈加顯著,對美化城市、推動地區(qū)旅游經濟發(fā)展頗多助益。公園成為雕塑的文化載體,為其提供了良好的存在環(huán)境和場所,成為孕育雕塑藝術的“孵化器”。這種以雕塑為主題的專類公園已成為現代城市雕塑中強盛的新生力量,成為城市建設精品化和藝術化進程的顯著標志,一種新型的文化產業(yè)和全新的雕塑陳列形式正在逐步形成。
公共藝術的名稱在中國大陸的引入始于20 世紀90 年代中期,它源自于美國、歐洲及亞洲發(fā)達國家。當代公共藝術在國內緣起的背景和需求,是國家改革開放以來實施的城市化、市場化及國際化的快速演進,“城市形象塑造”及“城市營銷”概念的興起,以及大規(guī)模的城市規(guī)劃、城市改造及景觀設計的普遍需求。
綜觀公共藝術理念和實踐在中國20余年的發(fā)展,盡管取得了一些成績,但同國外的公共藝術水準相比,中國的公共藝術成長遠遠不如中國的經濟指數來得迅猛。從藝術表現形式看,不僅其依然局限于城雕和壁畫,甚至現在還有觀點認為公共藝術就等同于城雕,這種簡單化的認識,導致公共藝術在中國發(fā)展的單一化。同時,在城市發(fā)展過分追求速度化、形式化的景況下,大批粗制濫造、抄襲模仿國外較成功的城雕作品不斷涌現,致使當代中國公共藝術水平呈現羸弱的現狀。
值得一提的是,各種金屬印刷、仿制技術被大量運用到公共藝術中。如恒大各個城市售樓展示區(qū)的《芳菲蝴蝶》,就是現代金屬印刷工藝在戶外景觀雕塑上的應用。金屬加工工藝被運用在公共藝術中,緣由主要有以下四點:一是戶外耐腐蝕性、易加工,適合戶外抗風化的侵蝕;二是深圳的現代工藝特色,可使金屬上呈現任意色彩(烤漆工藝),及印刷任何圖片(印刷工藝);三是金屬物理重量輕,易于安裝和易與建筑園林構件相整合;四是加工周期短,易于成型,成本低,適合短平快的市場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