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單地說能聽到聲音不一定能聽懂語言,要使孩子能聽到聲音很容易,即使有較少殘留聽力的孩子,一經助聽放大也能聽到聲音,但要達到能聽懂聲音并不容易。能聽清楚聲音是聽懂語言的關鍵,在聽清楚的基礎上,還要經過學習,才能真正理解語言。
人們的說話聲音屬于復合音,由低頻、中頻、高頻構成。人耳的毛細胞如同鋼琴的鍵盤,能夠傳遞不同頻率不同音質的聲音。對于有聽力障礙的孩子或***對聲音的感受則不同,多數感覺神經性耳聾患者,只能感受、傳遞低頻的聲音,而不能感受中、高頻的聲音。只能聽到正常語音的某一部分,所以只能聽到聲音而聽不清在說什么。要解決這一問題,依孩子的聽力損失不同,首先請專業(yè)人員選配適宜的助聽器,然后進行聽覺訓練和語言學習,就可以做到聽到聲音和聽懂聲音。
健聽兒童的聽覺技能在早期就得到快速發(fā)展,而聽力障礙的孩子自然發(fā)展因受到阻礙,錯過了聽覺技能發(fā)展的最佳期,因此需要進行科學的聽覺訓練。進行聽覺訓練的目的,是充分利用補償或重建聽力識別言語和解釋聽覺經驗的能力。
聽覺訓練的難度是聽覺剝奪的時間和聽力損失而定。聽覺剝奪時間越長,聽力損失越嚴重,訓練難度就越大,需要設計專門的聽覺訓練進行學習,以加快聽覺反應的速度,提高聽覺技能的精確度。
我們知道,聽力患者從意識到聽力損失到使用助聽器,大部分會經歷如下的過程:
1. 由于頻頻誤解,給自己帶來了不必要的關注;
2. 懷疑自己是否患上了聽力損失;
3. 確認自己的確出現了聽力問題;
4. 考量并最終意識到聽力損失的后果;
5. 承認并了解聽力問題;
6. 承認并了解可佩帶助聽器解決這一問題。
研究發(fā)現,與我們通常所知道的不同,很多聽障人士,即便是初次選配助聽器,一旦佩戴并適應了助聽器,尤其是高性能產品和開放耳耳道受話器式助聽器(RITE),便能立刻從中獲益。
鑒于此,美國的聽力學家最近完成了一項實驗。他們在兩個地方,分別對43位平均年齡為68歲的聽障人士進行了評估。所有參與者均呈現輕微到中度對稱性感音神經性聾。研究人員同時對參與者進行噪聲下言語測試和聽力測試來對整個過程進行評估。通過多種參數對比顯示,聽障患者佩戴助聽器即時便可獲得益處,例如:佩戴助聽器后,患者助聽閾值(佩戴助聽器后能聽到信號的最低強度級)降低,在有害信噪比環(huán)境中聽力表現提高,自我聲音感知度提高。并且,在為期30天的測試過程中,這些收益還出現了微弱的持續(xù)改善趨勢。測試過程中,受試人員平均日佩戴助聽器的時間為10小時以上。
簡言之,上述研究結果顯示,只要正確使用助聽器,最短一個月內,患者便能明顯感到助聽器帶來的好處。所以,中國聽力學網專家建議,給每一個希望佩戴助聽器的患者一個月的時間,他們終究能感受到效果,因而自愿使用助聽器。